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
当孩子生气的时候,大人会安慰孩子“不要生气,你再生气爸爸就要生气了哦。”当孩子难过的时候,大人会说:“不要难过了,别想那么多,没事啦。”尤其男生,从小就被教育要刚毅,不能随便流眼泪。那么孩子长大之后,难过的时候,他可以流泪吗,他真的认识他自己吗?比如说,我要来TED演讲了,我跟老师说我害怕。老师会跟我说,“自信些,不要害怕,你把台下的人当西瓜。”甚至他们还会给我建议,“你要相信你自己,你一定可以的。”但这些话真的有正面意义吗?甚至他们的话一说出来,我就觉得离自己更遥远了。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害怕,那我怎样认识自己呢?
当我问父母,“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?”他们一般会回答,“愿意啊,我们家孩子意见特别多,你一说什么他都跟你争辩个不休。”而当我问孩子的意见的时候,孩子一般会回答说,“可以啊,都行,我无所谓的。”这哪里是“有自己的意见”?
有一个妈妈,问女儿中午吃什么,女儿跟往常一样,回答:“随便,都可以。”尔后妈妈说,“不要随便,今天什么都可以吃,你来点,我都会满足你。”孩子听到这里非常开心,还认真地跟妈妈核对,“妈妈,真的什么都可以吃吗?”妈妈说,“都可以,你说吧。”孩子想了很久,妈妈开始催女儿,“叫你自己想了,你又想不到了,赶快。”孩子又过了一会儿,小心地说,“我想吃盐酥鸡。”妈妈脸色就变了,“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,盐酥鸡太油腻了,不能多吃。换一个。”孩子双手托腮,又想了很久才说,“我想吃布丁。”这次妈妈的脸色更难看了,“布丁不能当正餐,中午要吃正餐的,要我说多少次。”
这算是尊重孩子意见吗?一只鸡被装在笼子里太久了的话,就算放出来,它也不会走路了。教育孩子也一样,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你就根本不理睬孩子的心愿和想法,这样等某一天你想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,孩子也不再有意见了,变得无所谓,随你便。
有些父母都会表现得好像很尊重孩子,“你说说看你的意见,什么都可以说的。”可是当孩子说出了自己的选择,父母又常会皱着眉头问,“真的要这样做吗?你想清楚了吗?”孩子感到很沮丧,不知道到底是相信父母的话语,还是相信父母的表情。如果孩子放弃了选择,父母还会义正言辞地说,“爸爸/妈妈有答应你啊,是你自己不做选择的。我本来就很开明的。”
哦,这是开明吗?这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?
我常去一些学校做演讲,演讲结束后一般会有老师做结束主持,他们往往会问一句,“老师演讲的好听吗?”他可以让孩子自由的回答吗?我的孩子可以回答“不好听”吗?虽然这样听起来好像让孩子各抒己见。可是大部分都会回答,“好听!”曾经听见有一两个孩子说“不好听”,我们的老师怎么回答他们呢,“是吗?真的不好听吗?你们有认真听老师演讲吗?”
我们发现,孩子的意见一说出来,都会遭到打压,不允许有自己的意见,必要整齐一致。